中新网丽水8月4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 李倩倩)“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浙江龙泉青瓷前史悠远持久,以其共同的釉色成为前史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而遍及龙泉境内的窑址则成为了研讨龙泉青瓷的“主阵地”。4日,浙江龙泉举办了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效果陈述会暨《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效果陈述首发式,在同享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效果的一起,逐渐推动了龙泉窑的开掘研讨,促进了青瓷文明的传承与维护。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当选“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仅有当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瓯江两岸,瓷窑树立,焰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只交游如织。”龙泉窑以瓯江上游龙泉溪为轴线,窑址首要散布在龙泉溪的两岸。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计算,龙泉市境内有青瓷窑址将近400处,散布在小梅、查田、安仁、道太、宝溪等10个城镇(大街)47个行政村。其间,大窑村坐落龙泉市西南方35千米的琉华山下,是宋元及明初时期龙泉青瓷的中心窑区,村北有69处古瓷窑址。
而此次陈述会的主角——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就坐落大窑村北部约1500米的峡谷中,窑址编号A-108,海拔高度500余米,东西两边有高山,山中林木旺盛,瓷土矿丰厚。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开掘。
据介绍,开掘共布探方(沟)26个,并扩方多处,开掘面积1700余平方米。揭穿了窑炉、作坊、住宅、储泥地等遗址,出土瓷器(包含较大的残片等)总数达16万3千多件,分量达50余吨,并采集了很多的匣钵、窑具等标本。
“此次考古开掘揭穿的一系列出产遗址展现了陶瓷出产的完好工艺流程。”此次开掘的领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研讨员沈岳明和记者说,此次开掘中揭穿的淘洗池、辘轳坑等种种遗址配套组合,恢复出了一个十分完好的陶瓷出产的工艺流程,“是本次开掘的重要效果。”
另,据沈岳明介绍,此次开掘还出土了很多烧成时代为元、明时期的瓷器,为龙泉窑的分期研讨供给了丰厚的什物材料。特别是其间“永乐九年”、“永乐辛卯”、“乙卯中”及八思巴文字等编年文字和有很清晰的运用时代的标本的发现,对龙泉窑的断代研讨含义严重。
此外,记者经过查询了解到,在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瓷器上刻有五爪龙、“官”等字款,进一步清晰了器物的性质,标明枫洞岩窑场为明初奉旨烧造宫殿用瓷的重要窑场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