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1月17日,华商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龚国强研究员处获悉: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北区工程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中,首次发现了隋唐长安城皇城中的太庙类建筑基址。
据龚国强研究员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北区工程遗址联合考古,是在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批准和全力支持以及碑林博物馆的积极配合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四家单位合作进行的,社科院考古所为领队单位。在2020、2021年度的勘探调查和全面发掘中,首次发现了明确的隋唐长安城皇城中的太庙类建筑基址。
“因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一个地区是城区,隋唐以后一直都有人住,所以各个朝代的遗迹都有,零零碎碎交叉在一起。在这次勘探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太庙类建筑遗址的一角。”
“那是大房子的一个角落,我们围着周边探了一下,因为有展馆压着,所以不好开展工作。我们在空档范围做考古钻探,在院子里能勘探的地方把地砖揭开来做。结果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北部区域探出了很大的一块夯土地基,跟这个建筑遗址是连在一起的。在建筑局部遗迹处发掘出了柱础石、铺地砖、包砖、散水等遗迹遗物。”
“据文献记载,隋唐太庙遗址正好处于皇城东南角的中心位置,在一个高地上面。所以我们大家都认为,它应该就是太庙类建筑基址。为什么叫太庙类建筑呢?因为不好肯定它就是太庙的主殿,但它肯定是和太庙相关的建筑。这个殿堂遗址规模宏大、瓦件厚重奢华,加上出土的黑、白墙皮等,凸显出国家级宗庙礼制建筑的重要。”
“尽管勘探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被现在的展馆覆压着而不可以进行全面发掘、了解其全貌,但我们根据发现的太庙类建筑的西北隅遗迹、古代文献记载线索以及其所在的六爻高地之上等,仍倾向性地认为碑林博物馆北部区域可能是隋唐太庙建筑的所在地。”
“当然也有旁证。在碑林博物馆北部展馆南侧,原存于明清时期文庙的大成殿,后因雷火被焚毁。重要的是,唐代以后,这里一直都是文庙的所在区域,所以明清的大成殿也设在这里,而这一区域也正与我们勘探确认的隋唐时期大型夯土基址的范围相吻合。经调查发掘,这一区域正是长安城内六爻高地之一的尾闾地带,其北为向下的坡地。所以,其位置适合建置大型高等级殿堂建筑。隋唐以后,长安城失去了都城地位,被缩小利用,但这里一直是关中文庙所在区域,而文庙最重要的主殿大成殿很可能就是利用太庙的位置而重建的。如今这部分在改扩建时已经有意保留下来了。”
“尽管文献记载这里就是太庙所在区域,但以前一直没发现过这类重要的礼制建筑遗迹。”
龚国强研究员介绍:“这次西安碑林博物馆进行扩馆建设,我们预先对工程范围做全面发掘,没有发现重要的建筑遗迹,而恰在其南部边缘外发现了太庙内建筑局部遗迹。现经文物部门论证,对新馆的设计图纸做了局部修改,对发现的建筑遗迹进行了有效的保护的方法,预期将来可以原址展示出来。”
“发掘表明,扩建的新馆工程范围内除了发现少数几个唐代灰坑(灰坑内出土的黑、白墙皮,有很大的可能是当初修建太庙时被修掉后填埋到这里的)外,主要的发现的是宋元明清居住区域内密集的灰坑和水井,出土遗物中陶瓷生活器具数量众多,较全面地反映出碑林博物馆所在区域乃至西安古城区的历代居住演变情况,是研究地域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物证。”
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介绍,唐都长安城为对称结构,以外郭城的朱雀大街和皇城内的承天门大街为中轴线。朱雀门是皇城正南门,就在中轴线上。其东边为安上门,西边为含光门,相当于朱雀门的东西两翼。宗庙和社稷在皇城的分布特点是“左祖右社”。含光门城墙里的西边就是社稷坛所在地,安上门城墙里的东边就是太庙。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开始称“太庙”。宗庙象征着皇室和皇权,所以统治者很重视对宗庙的营建、保护和祭祀。在唐代,从安上门一入皇城,安上门街东边就是太庙。最初的太庙规模比较大,后来又分出了中宗庙、文献皇后庙等。太庙由太庙署管辖,这个机构和皇室、皇权关系特别密切。
西安碑林博物馆由碑林和孔庙古建筑群(碑林广场以南)两部分构成。2014年1月11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发布局部开放公告:受改扩建施工作业影响,1月14日起仅对外开放孔庙古建筑群区域。公告中称,按照改扩建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古建维修、新老馆区展陈提升、馆区环境整改治理等工作将于2024年1月--12月交叉推进实施,施工作业面基本覆盖老馆区碑林广场以北区域(包括碑林广场、第一至第七展室、西安石刻艺术室及石刻艺术馆),该区域已不具备观众参观的门槛,将对馆区内碑林广场以北区域实行封闭施工管理。自1月10日起西安碑林博物馆采用低票价运行模式,于1月14日起仅对外开放孔庙古建筑群区域。